边读博士边在餐馆打工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邓小平 
  34岁那年还是大学老师的他去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在外面漂泊了10多年,他认为想学习的东西都学到了,想经历的事情都经历了。于是,他选择了回国创业,如今已是两家公司的董事长。
 
  53岁回国创办科技企业 
  初到美国语言关最难过
 
  拥有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国际关系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时担任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出国留学机构的高层。看到这样的简历,你可能很难跟一名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不过他确实是这份简历的拥有者,他的名字叫王乃琛。
 
  说起留学美国的经历,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王乃琛像是有说不完的话。他用了3年时间读完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和国际关系学两个专业的本科课程,到了2012年,大四他已经成功申请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香槟校区的半额奖学金,成为了政治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申请国外大学学习成绩肯定是最主要的,但是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也给我加了不少分。”如今已经是新彩虹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的王乃琛说。
 
  “大学里学的俄语和国际关系学,不去俄罗斯留学,反而是去美国读政治学的研究生。对于我的做法,家人坚决反对,一些朋友也认为我脑子是不是‘短路’了。”王乃琛回忆说,最终他还是说服了父母,去了美国。
 
  “最大的不适应还是语言,俄语在美国基本上是用不上的,我只好恶补英语。”王乃琛说,经过半年努力,他就能流利地用英语与美国人交流。
 三个月房租顶上一年工资
 
  1990年3月份的一天,林帆正在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做化学实验。他的同事突然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打开信封,里面是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导师发来的邀请信,每年可以给我提供1.5万英镑的奖学金,当时真是满满的幸福感。”收到邀请信那一刻的场景历历在目。在这之前,林帆曾向美国、以色列等多所学校寄去了申请。
 
  当时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出国留学的政策,鼓励年轻人走出国门。“可以说,我们那一代人比较幸运,也是很幸福的,享受到了很多的政策优惠。”林帆说。
 
  同年9月份,34岁的林帆只身一人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住旅馆一晚要上百英镑,这样下来奖学金都不够养活自己的。”林帆说,到了英国的第二天,他便挨个找学校公告栏上贴出针对留学生的租房信息。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房源,热情的房东将自己家的一间卧室租给了他,还开车帮他把行李从旅馆运到了住处。那时在英国一个月的房租要30英镑,英镑和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是1:8,也就是说一月的房租是240元,而当时国内一个大学老师的月工资也才只有60元钱。“这种巨大的反差,确实让人感到很震惊,很难让人接受。”林帆说。
 
  课堂上“两眼一抹黑”
 
  “到了学校,本来要先读一段时间本科课程。因为我在国内的硕士毕业论文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学校认可,所以直接读了化学博士课程。”林帆说,能够直接读博士课程让他感到兴奋,不过语言成了他的“老大难”。他在国内学的是“哑巴英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语言沟通,真的到了课堂上就“抓瞎了”。
 
  “很多化学方面的专用名词都没有见过,上课的时候就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听不懂。”林帆说,他费了很大的力气还是没有把“短腿”的英语补过来,好在他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语言沟通问题基本上没有对做实验、做科研造成影响。
 
  “当时中国在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生很少,整个曼城只有200个中国留学生,在校园里很少能够看到。找个能聊天的中国人很难,一个人非常难熬。”林帆说。
 
  到英国的第二年,他便将妻子和7岁的儿子接到了英国。“银行卡里只要有几千英镑,英国的移民厅就会同意你把家人接到英国。当时我的儿子刚刚上完幼儿园,到了这里享受他们的国民待遇,基本上不用我花钱。”林帆告诉记者。
做完实验就去餐馆打工
 
  实际上,林帆将家人接到英国以前,就开始到当地的餐馆打工赚钱。“跟中国的很多传统小吃一样,英国也有自己的‘国吃’,那就是炸鱼和炸薯条,街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店铺。我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就是在炸鱼和炸薯条这种快餐店里工作。兼职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两到三英镑。”林帆说,为了能够尽量多攒下一些钱,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完实验,就到店里工作到晚上12时左右,周末工作的时间就更长了。
 
  “在快餐店兼职了一段时间,我去了当地的一家中餐馆,那里的大厨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跟他们工作在一起感觉舒服很多。不过,中餐馆的饭菜很贵,到这里吃饭的都是当地的有钱人,普通人是吃不起中餐的。”林帆说,他在英国留学的3年时间里,只是在毕业的时候,请导师到中餐馆吃过一次饭。
 
  53岁开始创业
 
  1993年,林帆顺利取得了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毕业后的几年里,我主要在香港和新加坡工作,成为一家大型电器公司的亚太区市场营销经理,到了2006年才真正在国内定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业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发展方面的工作。”林帆说。
 
  53岁那年,林帆感觉自己在生物化学方面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搞科研,自己的能力也足够管理一家企业了,于是他融资4100万元,创办了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首家大规模LED蓝宝石晶片生产企业。3年后他又在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创办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
 
  “可以说,留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那个年代出国留学的人还比较少,也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出国留学多是靠申请国外大学的奖学金或者国家公费留学。大家出国的目的也比较单纯,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林帆说。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他时,他在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的办公室里,跟自己的员工商讨生物产品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管什么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林帆说,他们研发的产品也已投放市场,反应比较不错。
 “另类”学生
 
  香槟校区虽然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但他是该专业唯一的一个留学生。“课堂上,全都是美国人,只有我一个外国人,像是课堂上的‘另类’。每次老师发起讨论话题,我总是成为被提问的对象,经常会跟其他学生辩论,也就是在这些辩论中我成长了很多。”王乃琛说,每次讨论课结束,也总会找几名当地的学生一块吃饭,继续讨论各种话题。
 
  “我发现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里强调的是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而我们可能强调的是竞争。”王乃琛说。
 
  在王乃琛眼里,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往往是“抱团”生活在一起。“他们生活在一起,不管是语言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跟在国内很像,我感觉这就失去了出国留学的目的。”王乃琛告诉记者,他交往的人主要是美国人,这样他在留学生人群中和当地人眼中就显得有些“特殊”。
 
  所创公司引来一群博士
 
  今年1月份王乃琛回到国内,创办公司。“其实我回国创办公司,我的家人也是比较反对的,但他们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王乃琛告诉记者,至于创办公司的事情,他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据我了解,在美国麦当劳出国打工每小时8美元,一名中国博士在美国工作的平均工资也是每小时8美元,我就想为什么不多付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为国内的企业服务。”采访快要结束时,王乃琛向记者道出了他回国的真正打算,他想把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的难题,拿到国外让人寻找对策。问题解决后,他们就转化成技术成果,从而让国内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快的发展。“我们公司虽然刚刚创立,但团队实力绝对是很强。我们23个人中,有13个博士,4个博士后,2个教授,剩下的4个人也都是硕士学位。”王乃琛说,他回青岛虽然才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已经成功与国内4家中小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回国任教只因一个梦想 夫妻两人一起出国留学
 
  2001年,李言胜的妻子隋姝妍收到了日本鹿儿岛大学邀请,到日本攻读经济管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当时还是岛城一家通讯公司职员的李言胜,有些坐不住了。很快,他也申请到这所大学攻读电子电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第二年他便收到了学校的邀请。
 
  “日本的电子科技一直比较发达,我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出国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他们学习。”李言胜说,他到鹿儿岛大学留学时,学校里差不多有300名中国留学生。
 
  “我听学校里的教授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中国到日本留学的比较少,当地人感觉很新鲜,在大街上的回头率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商人来到日本,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开始慢慢改变。”李言胜说,他到日本时,当地人对中国留学生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教育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
 
  李言胜到了日本的第二年,夫妻两人就有了第一个孩子。“当地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跟在国内不太一样,孩子两个月后,就可以送到幼儿园。幼儿园不仅是免费的,还有专门针对孩子的补贴。”李言胜说,除了幼儿教育,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日本大学的教育模式。
 
  “可能是因为他们那边的大学生本来就比较少,不像国内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李言胜说,以鹿儿岛大学为例,学校本科生培养体系的主要负责人,都是由系里研究室的教授轮流担任。一般一个教授负责七八个本科生、七八个研究生和两三个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教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多。本科生进入到大四后,就可以参与教授的研究课题。“感觉他们得到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不像国内的大学,大部分是看重学习成绩。”李言胜说。 传播先进理念“教授带的学生比较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去聚餐,喝的是他们那里的清酒或烧酒。教授很逗,经常说喝了酒才会有更多思想碰撞的机会。”李言胜告诉记者。
 
  “在日本留学期间,一些公益组织经常组织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一块交流,这种氛围还是很不错的。”李言胜说,有一次,他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Homestay”,也就是驻家活动,到日本家庭做客。“那个时候,我已经买了一辆车,收到邀请后,就开车去了他们那里。感觉他们非常热情,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李言胜说,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联系,经常会有书信往来。每年元旦,李言胜都会给他们寄贺卡表达祝福。
 
  “日本比较独特的教育模式,我也一直在尝试运用到我的教学当中。也希望将自己在日本学到的一些东西带到国内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先进科技,本来想留在那里的念头也就打消了。”李言胜说,2008年结束博士课程,他便选择了回国,成为了青岛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


  6000人 
  据青岛市人社局留学服务中心祁处长介绍,自2009到2013年,青岛市引进6000余名留学回国人员,其中博士约占8%,硕士约占57%。2013年,青岛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再创新高,共引进海外博士181人、硕士967人,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2.6%、34.1%。中心在全市征集筛选了500多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岗位需求61项、博士岗位需求311项。

境外就业网 2014-09-28 11:00
220 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