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美文化基本差异

纽约警方对跳舞老太用手铐、开传票是无可厚非,还是反应过度?被称为“中国式健身”的“广场舞”在中国十分常见。不过,近日在美国纽约一支华人舞蹈队却因为在公园排练“广场舞”被投诉“扰民”,领队甚至被警察铐起来。此事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警方:舞队在公园内无故制造噪音
 
  年约60岁的王女士带领的一支华人舞蹈队在当地社区十分活跃。最近,舞队接到了辖区警局邀请其在8月6日全美“打击犯罪之夜”活动上做腰鼓表演,于是加紧了在布鲁克林日落公园里的练习,但因周围居民不满音乐噪声报警,使得舞队多次接到警察传票。
 
  据美国《侨报》报道,王女士舞队第一次遭遇警方是在6月底。当时舞蹈正在排练,接到居民报警的警员赶来。王女士想向警方解释,却被强行戴上手铐并接到传票,上面称舞队“在公园内无故制造噪音”。
 
  7月26日上午,舞队在日落公园还没开始排练警车就赶到了。王女士解释说,正播放音乐的录音机不是她的,警员警告她“别让我第二次看到你”。7月27日,当舞蹈队又准备在日落公园里排练时,警察再次赶到,并要给王女士戴上手铐,并再次给她开出传票。
 
   因为文化差异,华人大妈在纽约公园跳广场舞被控扰民,同样因为文化差异,一些纽约华人在阳台晾晒内衣内裤也遭到了邻居投诉,引来警察。据美国《侨报》8日报道,随着盛夏的到来,不少华人又开始在沿街的阳台或花园里晾晒内衣内裤,对此,美国警方表示,尽管没有法律禁止在私人阳台上晾晒内衣内裤,但接到投诉后,警方同样会上门执法与劝阻。
 
  晾晒内衣裤引来警察
 
  不少华人都有将衣服晾在阳光下暴晒的习惯,认为此举会杀菌除霉,有利于身体健康,不过当华人将这一习惯带到美国时,却发现此举可能引发遭邻居投诉、惹警察上门的不快场面。
 
  美国《侨报》称,近日,在华裔新移民比较集中的布鲁克林日落公园地区,会见到不少沿街阳台或花园里有晾晒的内衣内裤在空中飘舞。据美国警员介绍,一些不堪忍受华人当街或在公众视野内晾晒内衣内裤的当地居民经常愤而上门,希望华人能将内衣内裤收到隐私的地方晾晒。但是,不少应门的华人经常以“noEnglish”(不会英语)回答,弄得老外邻居没有办法,只得转身向警局投诉。
 
  对此,美国警方表示,尽管没有法律规定不能晾晒内衣内裤,但警局接到投诉后,一般都会上门劝阻。警方建议,华人居民可以考虑在屋内或不沿街的后阳台或后花园内晾晒内衣内裤,尤其是内裤更不要晾晒在公共视野内,这是美国当地最基本的习俗与习惯,希望华人居民也能遵守。
 
  除了美国外,在欧洲国家也发生过华人晾晒内衣内裤惹警察上门的事情。去年9月,一名华人女士从北京飞到英国伯明翰南部,与新婚的英国籍先生开始共同生活。由于初到英国的几天都下雨,一日天晴,这名女士就将洗好的内裤挂到窗把手上晾晒,然后出门。回家后,有人告诉她,当日有邻居来敲门,说看到窗户上晾着女性内裤,表示诧异,问这儿是不是提供色情服务。为了避免误解,这名女士很快将内裤收了回来,但没想到还是收到了当地警察局的来信,称附近居民向警局投诉,称该住户可能在从事“非正常活动”。

 中国大妈:警方反应夸张涉嫌歧视
 
  日落公园是当地华人晨练健身的重要场所,但由此带来的音乐扰民问题曾多次遭到周围其他族裔的投诉与抗议。
 
  王女士认为,警方的反应太夸张而且涉嫌歧视。每次前来的警员都不是华裔警员,使得不会英文的她们无法和警方沟通。为此,王女士和舞蹈队队员们希望去州众议员办公室投诉和求助。
 
  有关社区机构代表也在和警察分局做沟通,希望以后再遇这类报警时能派华裔警员到场处理,以便于双方沟通,以免因误解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纽约有明文法律限制噪音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广场舞”是对公共空间的侵占,噪音污染严重,警方的举措无可厚非;也有网友认为,中美国情不同,在国内中老年人用这种方式健身很常见,不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定也难免。
 
  纽约是噪音污染严重的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末纽约成为全美国第一个对于噪音进行测量并明确规定噪音控制标准的城市。2004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宣布要修改纽约市的噪音法,降低整个城市在白天和夜晚发出的各种响声,该法在2008年7月1日生效。
 
  无论是路上的卡车还是家里的空调机都要受到这个法律的约束。根据规定,纽约居民区的噪音不能超过45分贝,如果酒吧、餐厅等商业设施的声音超过这一规定,就会被投诉。甚至连宠物狗都不能随便叫,如果在白天吠叫10分钟、晚上吠叫超过5分钟,就可能被开罚单。

  适应文化差异要“入乡随俗”
 
  中国博士江海松为送女友“吻瘫”美国机场、中国留美学生翟田田因与校方语言冲突被控“恐吓威胁”……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因中外文化差异引发的事件。对于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人来说,应该做到“入乡随俗”。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极端事件,这和文化融合和适应等问题有关。这就需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和法律法规。
 
  以中国大妈纽约公园跳舞被投诉一事为例。有媒体评论称,两个群体之间要和谐共处,就需要做一些折中处理,相互包容尊重。比如,在跳舞的时段、音量上做些规范与限制,遵守不扰民的娱乐底线。而警方的执法方式也值得商榷。这种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摩擦,如果各方都能用平和心态去反省自身做法,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 (当然包括中国人) 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十、世界观
 
  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

境外就业网 2014-09-30 09:32
155 次阅读